术后康复护理需兼顾生理恢复与心理调适,科学有序的护理能显著缩短康复周期。
基础护理是康复的基石。术后 24 小时内要密切监测体温、血压等生命体征,尤其注意伤口敷料是否渗血,若出现持续渗液需及时更换。对于卧床患者,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可有效预防压疮,翻身时需保持动作轻柔,避免牵拉伤口。呼吸道护理不可忽视,鼓励患者定时咳嗽排痰,必要时用拍背器辅助,防止肺部感染。
饮食调理需循序渐进。术后 6 小时内通常禁食,待胃肠功能恢复后,先从流质食物如米汤、藕粉开始,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和软食。富含蛋白质的鸡蛋羹、鱼肉泥能促进伤口愈合,新鲜果蔬中的维生素可增强免疫力。需避免辛辣刺激与易胀气食物,糖尿病患者还需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。
心理干预影响康复速度。患者常因疼痛产生烦躁情绪,家属可通过播放舒缓音乐、讲述轻松话题转移注意力。医护人员应耐心解释术后不适的必然性,用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。对于长期卧床者,可布置熟悉的家庭照片,营造温馨环境缓解孤独感。
康复训练要因人而异。骨科术后患者需在护工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,从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;腹部手术后 24 小时可开始床上翻身,3 天后尝试床边坐起。训练需遵循 “少量多次” 原则,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,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伤口裂开。
并发症预防是关键。下肢手术后要定时按摩小腿肌肉,穿戴压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;留置尿管患者需每日清洁会阴部,定期更换尿袋防止泌尿系统感染。一旦发现发热、伤口红肿等异常,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