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理不仅是医护人员的专业工作,更是每个人维护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必备技能。从日常清洁到突发状况应对,科学的护理知识能有效预防疾病、促进康复。以下从基础护理的核心维度展开科普,帮助大家建立系统的健康守护意识。
一、皮肤护理:人体第一道防线的守护
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,兼具保护、代谢和感知功能,其护理的核心是 “清洁与保护”。
日常清洁:根据肤质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,避免过度搓揉(尤其是面部和黏膜部位)。婴幼儿皮肤娇嫩,建议用 37℃左右的温水洗澡,每周 1-2 次使用沐浴露即可;老年人皮脂腺分泌减少,洗澡后需涂抹保湿乳,预防干燥瘙痒。
伤口护理:轻微擦伤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,去除异物后涂抹碘伏消毒,避免使用酒精直接擦拭破损皮肤(会刺激组织);较深伤口或被污染的伤口(如被生锈物品划伤),需及时就医清创并注射破伤风疫苗,切勿自行用草药、牙膏等涂抹,以免引发感染。
二、口腔护理:从预防异味到守护全身健康
口腔健康与消化、免疫甚至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,忽视护理可能导致龋齿、牙周病,甚至加重糖尿病等慢性疾病。
日常清洁:每天至少刷牙两次,每次 3 分钟,采用 “巴氏刷牙法”(刷毛与牙面呈 45° 角,轻柔旋转),并配合牙线清理牙缝残留;饭后可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,减少食物残渣堆积。
特殊人群护理:戴假牙者需每天取下清洁,睡前浸泡在专用清洁剂中,避免戴着假牙入睡;昏迷或无法自主漱口的患者,可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擦拭口腔黏膜和牙齿,预防口腔溃疡和吸入性肺炎。
三、用药护理:安全用药的 “三查七对” 原则
正确用药是护理的关键环节,错误用药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,需牢记以下要点:
核对信息:用药前务必核对药品名称、剂量、有效期,以及患者姓名、用药时间(如 “餐前 30 分钟”“睡前”),避免错服、漏服。
给药方式:口服药需用温水送服,缓释片、肠溶片不可掰开或嚼碎;外用药需避开破损皮肤,涂抹后洗手(除手部用药外);滴眼药时应将药液滴入下眼睑结膜囊内,避免直接滴在角膜上(会引发不适)。
特殊注意:抗生素需按疗程服用,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;降压药、降糖药需定时服用,并监测血压、血糖变化;过期药品需妥善处理(不可随意丢弃,可交给药店回收)。
四、卧床患者护理:预防并发症的核心要点
长期卧床者易出现压疮、坠积性肺炎、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,护理重点在于 “勤观察、勤翻身、勤活动”。
压疮预防:每 2 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,用软枕垫在骨突部位(如骶尾部、足跟),保持床铺平整干燥;定期用温水擦拭皮肤,尤其是出汗多或易受压的部位,避免潮湿刺激。
呼吸道护理:鼓励患者深呼吸、有效咳嗽,卧床时可将床头抬高 30°,减少痰液积聚;无法自主排痰者,家属可轻拍其背部(从下往上、由外向内),促进痰液排出。
肢体活动:每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(如屈伸关节),预防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;清醒患者可指导其做踝泵运动(勾脚、伸脚),每次 10 分钟,每天 3-4 次。
五、急救护理:关键时刻的 “黄金几分钟”
掌握基础急救技能,能在意外发生时为生命争取时间:
心肺复苏(CPR):当发现有人意识丧失、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时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同时进行胸外按压(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,深度 5-6cm,频率 100-120 次 / 分钟),配合人工呼吸(30 次按压 + 2 次呼吸)。
异物卡喉:成人可采用 “海姆立克法”(站在患者背后,双臂环抱其腰部,快速向上冲击腹部);婴幼儿则需将其俯卧于前臂,拍打肩胛骨之间的部位,促进异物排出。
护理的本质是 “以人为本” 的细致关怀,无论是健康人群的日常维护,还是患者的康复照护,科学的护理知识都能降低健康风险、提升生活质量。从今天起,将这些知识融入生活细节,便是对自己和家人最温暖的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