压疮,又称褥疮,是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者常见的并发症,因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、组织缺血坏死而形成。若护理不当,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,还可能引发感染、败血症等严重后果。科学的护理干预是预防压疮发生、促进创面愈合的关键。
预防为先:切断压疮形成的根源
预防压疮的核心在于减少局部压力和摩擦力。对于长期卧床患者,每 2 小时翻身一次是基础措施,可采用仰卧、侧卧交替的方式,翻身时避免拖、拉、推等动作,防止皮肤擦伤。使用气垫床、减压垫等辅助工具能有效分散压力,降低骨突部位(如骶尾部、髋部、足跟)的受压强度。
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样重要。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,特别注意腋窝、腹股沟等褶皱部位,避免汗液、尿液长期刺激。若患者大小便失禁,需及时更换尿布或护理垫,并用护肤霜保护皮肤屏障。此外,加强营养支持能提升皮肤抵抗力,建议增加蛋白质、维生素 C、锌等营养素的摄入,如鸡蛋、瘦肉、新鲜蔬果等。
分级护理:针对不同阶段精准干预
压疮按严重程度可分为 Ⅰ 至 Ⅳ 期,护理需根据创面情况调整方案。
Ⅰ 期压疮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,按压后不褪色,此时需立即解除压迫,用透明贴或泡沫敷料保护创面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Ⅱ 期压疮出现水疱或浅表溃疡,若水疱未破,可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;若水疱破裂,需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,再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。
Ⅲ、Ⅳ 期压疮涉及皮下组织或骨骼暴露,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处理。首先清除坏死组织,用含氯己定的溶液冲洗创面,再根据情况选择湿性愈合敷料(如藻酸盐敷料、银离子敷料),既能保持创面湿润,又能抑制细菌滋生。对于深度溃疡,可能需要结合负压引流技术或手术治疗。
日常管理:细节决定康复速度
压疮护理需融入日常照护的每个环节。定期检查皮肤状态,尤其是骨突部位,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。保持床单位平整、干燥、无碎屑,避免皮肤与粗糙物品直接接触。
患者的体位管理也需精细,侧卧时可在背部垫软枕,使身体与床面成 30° 角,减少髋部压力;足跟部可垫空或使用专用减压垫,避免持续受压。
此外,心理护理不可忽视。压疮愈合周期长,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,护理人员应多给予鼓励,讲解护理要点,增强其康复信心。
压疮护理是一项需要耐心与专业的工作,通过科学预防、分级干预和细致管理,既能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,也能加速创面愈合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