术后康复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,而康复师作为专业指导者,能通过科学评估与个性化方案,帮助患者避开康复误区,实现快速恢复。以下从康复师的工作核心、分阶段训练要点及常见问题处理三方面,解析术后康复护理的关键知识。
康复师的核心工作:评估与个性化方案制定
患者术后首次见到康复师时,会经历全面评估。康复师会详细询问手术方式、术中情况及患者术前身体状态,通过肌力测试、关节活动度测量、平衡功能评估等客观检查,判断患者功能损伤程度。比如膝关节置换术后,康复师会重点检查屈膝角度、股四头肌肌力及行走时的步态对称性。
基于评估结果,康复师会制定分阶段康复计划,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与训练方式。计划会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,像腰椎术后患者,早期需避免弯腰动作,康复师会设计卧位训练替代站立训练;老年患者则会适当降低训练强度,增加休息间隔,防止过度疲劳。
分阶段康复训练:从床上到生活自理
术后 1 - 7 天为急性期,康复重点是预防并发症。康复师会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,如腹式呼吸、有效咳嗽,用双手轻按伤口两侧后深吸气再用力咳嗽,减少伤口疼痛同时预防肺部感染。肢体手术患者要做等长收缩训练,如大腿术后绷腿动作,保持肌肉张力又不影响伤口愈合。
术后 2 - 4 周进入恢复期,康复师会逐步增加主动训练。髋关节置换患者可在康复师指导下做直腿抬高,角度从 15° 慢慢增加到 30°,同时借助助行器练习行走,注意步态节奏。此阶段康复师会密切关注患者疼痛反应,若训练后疼痛持续超过 1 小时,会调整训练强度。
术后 1 - 3 个月是功能强化期,康复师会结合患者生活需求设计训练。针对需要重返工作的患者,加入搬重物、上下楼梯等功能性动作训练;老年患者则侧重穿脱衣物、自主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指导,确保康复效果贴合实际生活。
常见问题的专业处理
术后康复中,肿胀、疼痛和肌肉萎缩是常见问题。面对肿胀,康复师会采用 “RICE 原则”,即休息、冰敷、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,还会教患者做淋巴引流按摩,从远端向近端轻推肢体。
部分患者会因害怕疼痛拒绝训练,康复师会通过疼痛评分(VAS 评分)评估疼痛程度,轻度疼痛(3 分以下)鼓励坚持训练,疼痛较明显时会调整训练动作或配合药物镇痛,强调 “无痛训练” 是误区,适度疼痛反而有利于恢复。
康复师会定期复查,通过对比肌力、关节活动度等数据评估康复进展,根据恢复情况动态调整计划。当患者出现异常反应,如训练后肢体麻木、伤口红肿,康复师会及时联系主治医生,协同处理确保康复安全。
术后康复是医患协作的过程,康复师的专业指导能让患者少走弯路。患者需严格遵循康复师要求,主动反馈训练感受,才能实现从术后卧床到回归正常生活的顺利过渡,让手术效果最大化。